時間: 2021-10-28 15:20
來源: 綠茵陳
作者: 王凱軍
王凱軍老師年少成名,在科研上卓有成就。特別是,他和中國第一代環(huán)保工作者一起工作,經歷了中國環(huán)保重大事件的全過程。
去年值王凱軍老師生日,在弟子們的一再要求下,他開始陸續(xù)回顧從業(yè)以來的經歷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口述了《環(huán)?;貞涗洝?。綠茵陳和913工作室一起,有幸記錄整理相關內容。
本文截取了王老師從水處理進入有機固廢領域的相關章節(jié)的部分內容,涉及對垃圾分類的預判、餐廚垃圾細分領域在國內的發(fā)展過程、與產業(yè)界的多維度合作等。
我們關于有機質固廢的研究起步很早,在這個細分領域產生了最早的一批理論及產業(yè)化研究成果,儲備了一些前瞻性的技術及實踐經驗,并在技術與產業(yè)的互動中提出創(chuàng)新理念,比如餐廚垃圾領域的“雙劍合璧”與創(chuàng)新的“三次融合”。
應該說,僅僅是餐廚垃圾處理還很難說是跨界研究,雖然,餐廚垃圾屬于固廢專業(yè)范疇。但就餐廚垃圾的主體工藝而言,主流工藝是厭氧工藝,我們從事厭氧研究的反而應該是主角,所以無從談到跨界研究問題。
01開拓有機固廢領域
Develop the field of organic solid waste
關于工業(yè)廢水領域的厭氧工作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2005年左右,我們承擔的“十五”863項目EGSB研究的鑒定會,請曲久輝老師主持做的驗收。科技部柯兵主任在驗收過程中問我過一句話,我印象挺深的,他說:你們工業(yè)廢水處理項目厭氧負荷已經達到很高,設備做得也很好,你們認為下一步還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嗎?
我當時不假思索地回答:從大的方面來講,厭氧在水的方面應該沒有什么可研究的了,除非要研究一些特殊類型的化工廢水、難降解廢水或高鹽廢水,作為工藝本身,我們的研究已經非常完善。
正是由于有了這種想法,到2000年左右,我認為關于工業(yè)廢水厭氧處理的研究應該告一段落了。由于推進了系列化、標準化、模塊化和產業(yè)化,企業(yè)完全可以復制推廣。我又開始轉向城市污水,比如,2003年開始做阿克蘇那些項目。大約5年左右的時間,我就沒太關注廢水厭氧處理。但是,因為餐廚垃圾的事情又把我拉回到厭氧領域,重新關注厭氧領域。
2000年前后,我被北京市政府聘為政府顧問團顧問。按說我應該被分在水環(huán)境領域,但是分組的時候,水的這組人才濟濟,如錢易院士等都在水組。后來政府那邊就征求我的意見,問我能不能去固廢組,我同意了。
顧問聘書
我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參加固廢方面市管委組織的會議。北京市固廢處理方面每年的工作會向我們報告,聽我們的建議。
北京市的固廢戰(zhàn)略最初是時任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定的:填埋為主,焚燒為輔。但是到我當顧問那時候,北京市垃圾圍城的壓力已經大得承受不了,就想做焚燒。
一提焚燒,社會反應就非常大。我們固廢組顧問團就到全國各地參觀垃圾焚燒廠,參觀完寫報告給市政府,以顧問團的口扭轉政府的想法。這個過程里頭,我學習到垃圾處理和焚燒的相關知識,也看到了北京市垃圾處理的問題。
我近幾年講到創(chuàng)新時,說過要干一行,愛一行,做好眼前的事非常重要。這是從我自己的經歷有感而發(fā)的。我自己最早從事污水處理,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卻和固廢打上了交道。打交道時間長了,就產生了一些關于行業(yè)發(fā)展的想法,并想辦法延伸到了產業(yè)中。
當時,北京郊區(qū)縣一共有18個水果蔬菜批發(fā)市場,新發(fā)地是最大的,還有六里橋、十八里店等等,都很大。像新發(fā)地市場,夏季高峰期要產生1000噸果蔬垃圾,這些垃圾都到了垃圾填埋廠。其實這些垃圾都是有機的,很適合用厭氧方式單獨處理。早在2002年,我就寫了一個政協(xié)提案,建議把大宗的果蔬垃圾、菜市場垃圾分離出來,單獨用厭氧技術來處理,因為這些垃圾含水率太高,不適合填埋,也不適合焚燒。
當時,我們課題組搞兩個新東西,一個是王岐山市長讓搞的將生物質熱解為居民供氣;第二個就是我提出來的果蔬垃圾厭氧處理。我們課題組那時候戲稱一個是搞“悶燒鍋”,一個是研究“白菜幫子”。
燜燒鍋和白菜幫子
另外一個非常巧的事,大概發(fā)生在2005年左右,科技部的柯兵處長把我、清華大學王偉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學李秀金教授叫到科技部去看一個東西。
這是一位國外的華人女教授提的環(huán)境技術和建議的專報,相當于一個研究報告,說用厭氧技術來處理有機垃圾,是可行的,采用的技術是序批式厭氧處理。這位女教授后來也回國了。
看完以后,我們都認為這個技術不是特別先進的技術,歐洲連續(xù)處理技術都已經有了。我90年代初在荷蘭留學時就參觀過帕克一個100噸的示范項目,垃圾分選完后,采用厭氧處理。當時歐洲也有其他公司做濕式厭氧。提完意見,我們完成了咨詢的事。
但是,出來以后我把王偉和李秀金叫在路邊上,我建議提一個餐廚果蔬垃圾的科技項目,他們倆也都表示同意。后來我又約著他們倆一塊找當時的科技項目主管官員柯兵,把上述想法匯報了一次。
柯兵聽了我們的想法,認為這個方案給出了垃圾的第三種解決方案技術,有可能解決垃圾處理填埋和焚燒的特殊問題。為什么呢?這些餐廚果蔬垃圾不進填埋場,滲濾液問題就少了,不進焚燒廠,焚燒的熱值高了,所以,當時這是填埋、焚燒技術之外另辟蹊徑的第三種技術路線,。
編輯: 趙凡
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